乾隆四十八年_第一百七十五章 老堂船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一百七十五章 老堂船 (第3/4页)

引十两。”这个价格是王长生提议的。目前两淮盐区每引盐的市场零售价格大约是十二两。

    清代一引盐是二百斤,每斤合后世的600克左右,三吨食盐意味着五千两银子。等这批食盐卖完以后,鲁寿山他们再想进盐,就需要自己想办法了。

    老黄听了点点头,随即又跟刘胜要了几包食盐,说是拿回家自己享用。

    趁着这个功夫,鲁寿山拿出了赵新给老黄的信。“黄老板,这是我家老爷让我给您的。”

    老黄看完赵新给他的信后,沉吟了一会儿,问道:“赵大人还说什么了没有?”

    “没了。”

    老黄听了点点头,道:“这事得等回了上海才能办。我会尽快交给你的。”

    “不妨的。”

    “黄老板,我想问您件事。”

    “请讲。”

    “上次我们在上海做的那件事,首尾如何?”

    “这事你不问我也正想和你讲的。官府那边查了许久也没结果,最后的定论是桩无头案。放心吧!”

    等到所有货物都搬运完毕,自己这边的一百多人也都登上了雷神号时,沈敬丹冲老黄拱手道:“如此,扬州的事务就拜托黄兄了。”

    老黄哈哈笑着对沈敬丹拱手作别,带着鲁寿山等人上了沙船。他们这一次回去的路线依然从张家浜、野猫塘一线偷渡。其实说是偷渡,苏淞水师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;实际上这条水路的买路钱是每条千石沙船五百两银子。不过也正是因为价格昂贵,所有鲜少有船走这里。

    两天后的晚上,鲁寿山他们已经住进了上海县城外的客栈里。为了避免引人注意,他们这十五人分成了三路人马,分别入住了两家客栈。

    鲁寿山带着五个手下住进了位于行仁里的客栈,徐大用带着另外五人住进了另一个院子;王长生则带着一个人住到了盐马头的一家客栈。

    次日一早,王长生一个人便来到了陆家浜桥附近,发现一条三百石的拖驳船正停靠在河岸上。船上的一个架子上,挂着一个鸟笼,里面养着一只画眉。

    王长生长出一口气,心说这船居然还在。他顺着石阶走到船上,一个五十多岁的商贩模样的人从船舱中走了出来,满脸笑容的招呼道:“这位客官想买点什么?我们这里南北货都有。”

    王长生看了两眼货架,抬手指着那画眉,低声对那老者问道:“请问将军生于何处?”

    那老者面色一变,打量了王长生一会儿,微笑道:“客官请随我进舱内看货。”

    两人刚进船舱,从紧里面走出了两个壮汉,三人把王长生围住,那老者道:“将军生于何处?”

    王长生一拱手道:“昆仑山。”

    “能飞多高?能飞多远?”

    “高能飞到天外,远能飞到天边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眉,什么眼?!”

    “龙眉,凤眼。”

    “大毛多少?小毛几根?”

    “大毛一百二十八根,小毛九千九百九十九根。”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“将军一天叫几声?”

    “知音则叫,不知不开口。”

    王长生和那老者一路对了半天切口,越对越是满面笑容,到了最后,船上三人冲王长生一拱手道:“原来都是教中兄弟。”

    王长生拱手道:“小子王长生,崇明人。”

    那老者道:“请问兄弟的老官是何人?”

    王长生拱手道:“家师姓朱讳贵。”

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