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零九章 我们可没说要结算项目! (第3/4页)
/br> 【教学币:5597。】 如果再能够增加一千个教学币,距离上万个的目标,就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。 “只剩下三分之一了万里长-征已经走了这么多……” “但还是要继续走啊!” …… 同一天材料科学部临时组建的专家评审组,来到了西京交通大学的金属实验室。 这个专家评审组是由七名成员专家的,其中也包括先到的曹东明,其他也是各高校、机构的金属合金领域专家。 他们本来没有想这么早来,定的时间是下周末,结果曹东明先来了,他们也只能跟着过来。 专家评审组的每一个人,对于金属实验室的研究都是有兴趣的,来了以后和曹东明一样关心起了研究问题,梳理了整个研究过程以后,他们发现没有什么问题,就打算带着制造好的合金回去做检测。 “这应该就是最终成果了吧?你们实验室可以准备做结算了。” 有个领头的专家说道。 他是励继平,六十一岁,有色金属的顶级专家,首都大学教授,科学院院士,也是专家评审组的领队。 专家评审组过来就是做审核,发现研究没有什么问题,就可以带着最终的成品回去做检测,同时等待金属实验室做详细的报告。 在经过一系列的审批、盖章以后,项目就可以结算了。 后续收尾就和专家评审组无关了。 彭辉听到励继平的话,反倒是犹豫了,“励院士,我们还没打算结算项目啊?” “为什么?”励继平满是不理解的问道。 其他人也都看过来。 彭辉也是老资格的材料专家,但专家评审组几个人,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不比他差,一群人一起看过来,他还是有点压力的,但还是坚持说道,“王浩教授的分析工作还没结束。他前天和我说,下一个报告会在今天或者明天出来。我还想着根据他的分析结果,再做一次实验看看。” “一次分析应该没关系吧?”励继平皱了皱眉头,在他的理解里,材料研究的数据分析人员,是属于新发展的一个岗位。 如果追溯到二十年、三十年前,材料研究团队里,根本就没有数据分析员的职位。 材料的研究就是不断的做实验,温度不行就提升温度,熔炼不均匀就找新方法,坐在那里分析数据能有什么用? 专家组的人也听说了王浩的分析对于成果的促进作用,但听说的和亲眼见到的,感受完全是不一样的。 他们不否认分析是有效果的,同时也觉得运气成分很高。 以他们过去的研发经验来说,一、两次的数据分析,一、两次的实验,根本就没有太大的意义。 曹东明倒是觉得王浩的分析有意义,而且里面用的方法有一定价值,但也没有办法否认其他人的观点,因为他带队做了很多研究,团队里的实验数据分析人员,分析出来的结果,不能说完全没帮助,但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。 这就是大部分材料研究的现状。 如果能够通过科学的分析,一步步的推进并研发出预想效果的材料,国内的高端材料领域,也不会长期被国外卡脖子了。 之前彭辉和专家们的理解也是一样的,但他可是亲身经历了研究过程,卡了几个月的问题,被王浩三言两语解决了,之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