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1157 (第1/2页)
样的情境下会想什么,只要有东西演,沉浸进去并不难,但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,连心情为什么不好也没有,剧本也没有,这让她只能是完全抓瞎,甚至连尝试都不知该如何去尝试。 第一遍,珍妮还在试图找感觉,在内心给自己来点戏,第二遍第三遍,她都在试着做出不同的解,在第十六遍,再来一遍马上就要去吃午饭的现在,她已经完全放弃,开始东想西想了:萨尔维并不是个疯导演,他拍摄得就相当好,为什么他在这部自己创造的电影里并没有沿用之前的做法,而是要做这样的尝试呢? 她没法直接和萨尔维交流,毕竟如果希望的话,他自己就会来和她聊天了,就她的猜测是,任何的表演其实都是和观众之间的信息之旅,演员通过自己的表演,传递着各式各样复杂的信息,就像是一场无声而滞后的交流之旅,也许在类的传记电影里,因为角色的情绪是非常激烈,而经历也是非常传奇的,导演并不需要观众真的发自肺腑地去代入和理解演员,所以演员给出的信息可以非常的直接和明确,一千个观众看了以后都会得出基本类似的结论——嗯,她在这时候是开心的/伤心的/复杂的。 但对于来说,这部电影的隐喻很多,意识流的部分也不少,角色也都是非常平凡,性格说不上多极端的普通人,它更多的是传递一种意向和情怀,演员给出的是一个触媒,它触动的是观众心中对于自身经历的感怀,是一个空白的题面,而这对演员的要求更高,演员本身当然不能傻演,真的在演的时候不给出任何信息,必须得靠自己的真情流露去打动观众,但这真情也不能过分的明确,这会限制观众的感悟——而且非常容易给人以用力过度的感觉,因为观众在观看这类型电影的时候,首先就会被导演带入那种仿若心声的节奏里,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绪投入到角色里,而正常人的表情一般都是比较内敛的,谁没事也不会大悲大喜,要是稍微一过火,观众就无法融入,反而对你的表演产生尴尬感。就像是里,李奥纳多的表演就是如此,尤其是他在等待和黛西重逢的那一段,更是用力过火的模范表现,因为那其实是一段很容易唤起共感的情节,而他的表演实在是脱离了正常人对于这一情境的认知。 不演不行,刻意地去演也不行,让随时随地都必须有个主题的表现派来演这种电影,那就有些抓瞎了,也所以这种电影中的成功者一般都能捧出体验派的大咖,萨尔维也是找了珍妮和希斯这两个比较出名的体验派来。他需要的也许就是那种似真似幻,似入戏非入戏,耦合在角色的人生经历里,但又没有刻意悲喜的感觉,而就这个标准来说的话,珍妮走的前几遍肯定是不合格的,她一直在给自己做加法,表现得是有点太刻意了。 一段不长的路,思维转得再快,几个感悟间也就走完了,萨尔维喊了一声‘cut’,平静地说道,“休息一下,一会儿继续。” 工作人员都已经习惯了他的龟毛,几个工作人员顿时铺了上来,往她的身上披毯子,还有热水给珍妮暖一下——她提出自己不喝茶和咖啡之后,剧组就给准备了专门的热水,当然了,拖车里的暖气也一直都是开着的,休息的时段可以上拖车去歇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